第19章 小北斗计划

临时工坊内,能量水平终于稳定在了一个令人安心的阈值之上。那块「雷霆-7型」电池让陈瑜的微型聚变反应堆得以喘息,也让他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长远的规划中。

「生存基线已暂时稳固。下一步,扩展感知范围,深化对周边环境的控制与理解。」陈瑜对悬浮的伺服颅骨下达指令。「我们不能永远被动反应。信息,是比钷素更基础的燃料。」

他走向工作台一角,那里摆放着几天来的额外成果——三颗新「诞生」的伺服颅骨。与最初那颗来自火星铸造世界、有着古老历史和精致工艺的伺服颅骨不同,这三颗是就地取材的产物:颅骨本体来源于之前清理矿洞时回收的流浪者遗体,经过彻底的清洁、消毒和金属强化;内部则填充了从小镇废弃终端和电器中拆出的传感器、处理器和能源单元;外表粗糙甚至略显狰狞,裸露的线缆和焊接痕迹清晰可见,眼窝中闪烁着不稳定的光芒。

它们是资源匮乏下的实用主义造物,但在机械教的知识体系下,其核心功能——扫描、绘图、数据传输与基础逻辑判断——得以实现。

「初始化完成。载入协同测绘协议。」陈瑜的机械触手接入最后一颗仿制颅骨的数据接口,灌注指令。「任务:以主工坊为原点,半径十五公里范围内,进行毫米级地形扫描、地下结构穿透性探测、能量信号溯源及生命迹象监控。优先绘制完整地理信息图,标识所有潜在资源点、结构体及异常区域。」

四颗伺服颅骨——一颗精工原品,三颗粗劣仿品——眼窝中同时亮起光芒。它们无声地升空,穿透车库顶棚临时开启的舱盖,朝着四个不同的象限飞去,很快消失在昏黄的天空之中。

陈瑜回到主终端前。粗糙的多屏阵列上,数据开始如瀑布般倾泻而下。四道不同的数据流实时传回,逐渐编织成一幅日益详尽的动态地图。

最初的信息符合预期:连绵的沙丘、风化的岩层、扭曲的金属残骸、辐射变异生物的热信号……

但随着扫描的深入和穿透波的持续反馈,隐藏在这片死寂荒漠下的秘密开始悄然浮现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猜你喜欢